文章阅读
[ 金融 ]中国保险缺什么——关于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和问题的思考
作者:网络 | 来源:哈师大 郑德杨网站 ☆ 郑德杨 · 小逗丁 欢迎您 | 时间:2009-01-10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浏览次数:1764
会员币:0 |浏览次数:1764
淘宝考试服务: QQ:121719780 手机:139-8703-2104 (淘宝违规考试答案 淘宝入驻商城考试 天猫考试答案) 店铺装修
今年下半年一些保险主流刊物上相继刊登了多篇关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什么是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探讨,提出了保险企业应对“入世”要服务创新、产品创新,要坚持诚信的经营原则等。
我认为各位专家、学者在文章中客观地揭示了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在这里要谈一些不同意见。诸位专家学者谈了很多创新之道,但是这种创新的基础是什么?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换言之,现阶段的中国保险企业是否具备这种创新的条件?
求新、求变、求发展是企业运作永恒的主题,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有代价的,绝不是喊喊空口号而已;每一项变革都会带来经营风险的加大、成本的增加和工作效率的变化,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创新?在什么基础上创新?如果这种创新的实施确实能够拉动企业按照正确的轨迹运作和发展,那么这是有效的创新,否则,就是无效的创新。因此,要谈创新,首先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谈未来,否则,很可能出现孤立地看各项创新措施都很正确,但是运作起来就行不通。
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是否具备这种创新的基础?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存在哪些制约发展的问题?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自身所处的位置。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浅析
从保险市场所处经济大环境看,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标还很落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总量不到300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量不到600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家较大保险公司的规模。可见中国保险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偿付能力都很弱。
从市场监管政策看,比较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目前仅停留在字面上,真正付诸实施还遥遥无期;IBNR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方法还在沿用1999年财政部的统一规定,没有任何科学合理性可言。这些问题表明:中国保险企业身处一个极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
从各家公司的市场表现看,大家盲目打价格战,甚至到了不计盈亏的程度。在某些地区某些险种的折扣率竟高达60%以上,这样的后果是造成有的公司经营难以为继,出现生存危机。
更重要的是———国内保险人的某些经营状况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
一是普遍存在的盲目经营。为什么说盲目经营呢?是因为盈亏不清!没有哪家公司能肯定自己的盈亏账是非常清楚的。造成盈亏不清的原因首先是统计方式落后和数据准确完整性差,落后的统计方式、统计工具和统计管理规则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完整和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要是连账都算不清楚,辛苦了半天却不知道亏多少和赚多少,怎么能不说是在盲目经营呢?其次是在核算方式上各保险公司之间差异很大,仅赔付率的算法就有五六种之多。这么多核算方式,其中必然有的先进,有的落后,但关键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落后的不知道自己落后,先进的也说不出来先进在哪里。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必然导致经营行为的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仅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存在,在保险监管行为中也同样存在。还是拿IBNR的提法为例:国家统一规定按照当年赔款支出的4%提取IBNR准备金,其实,此项金额的多少完全是由各家公司不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所决定,怎么能一刀切呢?
二是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各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只看到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忽视了盈利能力。大家在一起互相比较时往往也只比保费规模。规模经济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保险企业的经营也深受其影响,在此期间曾提出过规模是基础、效益是保证、甚至还提出要规模没效益、要效益没规模等观点。长期积累的习惯难以一下改变,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大批经营管理者惟规模是论,认为规模是前提,没有规模,效益无从谈起。以规模为导向,不仅是对保险经营规模和效益的理解有偏差,更是对保险的理解有偏差。这个问题在下面还要详细说明。
三是粗放的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究其原因,一是规模经济的延续,二是业内人士长期以来对大数法则的错误理解。大数法则实际上是费率厘定的一个数学定律,但是却被错误地理解成保险经营的行为规则———亏不亏取决于承保数量的多与少,保得越多、亏得越少或保得越多、赚得越多。可以说对大数法则的错误理解是今天普遍存在的保险粗放经营的根源,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经营行为上的偏差,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粗放经营管理者。
纵观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人的表现,谈服务的提升、谈创新的开展、谈诚信的确立,不能说不应该做,但是联系实际看,不免感到差距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所谈的各项创新措施中,每做一件确实能拉动保险企业按照正确的轨迹发展的话,那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基础和客观环境而盲目去谈,则难免有空谈之嫌。
跨越式发展是由落后走向先进的一条捷径,但是如何迈出这一步很关键。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中国保险市场是什么样的?中国保险企业是什么样的?和国外同业相比,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究竟缺什么?这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中国保险市场缺什么
1、在认识上缺什么
总的说来,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在经营理念上欠缺的是对市场化的正确理解、对企业运作规则的正确理解、对保险企业运作规则的正确理解。
所谓市场化,是指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竞争贯穿始终的优胜劣汰行为,从而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而我们的市场与此有相当的距离,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什么是企业的运作规则呢?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性质(抛开国营企业不谈),即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找平衡的企业;企业的运作规则,是指由企业性质所决定的、适合企业内部运作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各项经营机制的总和。在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中,竞争机制是前提;而从外部看,首先也要有适应竞争环境的战略和策略。对任何企业而言,生存是前提,发展是需要,这一切都离不开效益的产生,因此说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立足点,换句话说,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共有的特质外,经营风险是其鲜明的特征。保险企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那么如何选择风险和控制风险是保险企业的主要矛盾,也是其运作规则。一个真正的保险企业必须具有足够的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具有盈利能力;而只有具备了持续的盈利能力,才能谈发展,才有条件让利于客户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在以上三方面重新树立正确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行为上缺什么
一缺对数据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看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表现。从1989年至今,中国证券业已经走过了13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时间比保险晚了10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在中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全国的股民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各家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从而为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从哪里看呢?从各家公司公布的年报中看。数据一列,经营成果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判断标准是统一的,从而便于对比,便于选择。
而保险呢?要问目前所有的中资保险公司中究竟哪家业绩好、哪家业绩差,不仅保户不清楚,就连业内也难以比较。这就揭示出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怪现象--即保险公司不知道自己亏多少和赚多少!做保险二十多年了,还是这种程度,究其原因,第一在缺少数据。这是中国保险市场奇缺的东西;第二在缺少一套统一的统计和核算标准。就拿保费收入来说,有的是业务签单保费,有的是财务到帐保费,各家的数据放在一起根本无从比较。
在思想上对数据的重要性重视不足的话,反映到实践中,就是业务一线忽视数据录入方面的培训和提高,管理部门忽视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数据不准确和不完整直接造成盈亏不清,不仅意味着自身经营管理方法落后,更不可能让市场满意、让客户满意。试想如果连风险保费和盈亏点都不清楚的话,怎么能真正做到让利于客户呢?怎么能做到服务创新呢?可以说长期忽视对数据的管理和运用是中国保险市场落后的根源之一。
谈到数据,顺便说一说精算。今年4月份在厦门召开的《国际精算研讨会》,是我国保险界第一次关于精算的国际性盛会,会上,保监会领导做了重要的报告,明确了精算对于保险经营的重要意义,指出没有精算就没有保险,财产险公司要在未来的几年中建立起精算制度。保险业是一个对核算要求很精细的行业,而我国保险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在没有精算的情况下运作。正是我们国家的一些独特的体制和现象掩盖了这个市场的落后,既然精算这么重要,为什么现在才开始重视?
二缺核保。
什么是核保?就是保险企业根据自身承保能力和市场环境对标的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和风险选择的过程;核保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事故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核保选择行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决定了事故率的高低,事故率的高低决定了赔付的多少,而赔付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盈亏结果。
核保和核赔是保险经营的核心环节,两核流程是保险经营的核心流程,两核中的核保占据主导地位,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是能否经营好保险的前提。但是,国内保险人恰是对此的理解有重大偏差,长期以来认为理赔才是决定盈亏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说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呢?分析如下:
对于保险的经营,如果产品事故率低,必然经营效益好;反之,如果产品事故率高或遭遇巨灾,必然经营效益差,严重的甚至使企业难以为继。可见,保险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事故率密不可分,那么,核保和核赔与事故率有什么关系?
首先来看核赔与事故率的关系。什么是核赔?就是对保险事故的查勘、责任的判定、损失的确定和支付赔款的过程;其特点是: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是被动的———先有事故,然后才有赔。由此可见,赔仅仅是必要的履约过程,赔多赔少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因此不可能从理赔中产生效益。
再来看核保与事故率的关系。前面已经提过,核保强调的是选择,要选择风险低、效益好的标的和客户,而对于风险高、易亏损的标的和客户,则要附加条件和改善措施慎重承保。其特点就在于核保对事故率来说是主动的,事故率的高低和核保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核保的质量决定了理赔的数量,核保决定核赔,在两核中核保占据中心地位。
其实这些并不是崭新的理论,保险本身就是舶来品,在任何一本国外的保险教科书或保险公司管理章程中都可以随手翻到核保和核赔这两个词,也就是说,做保险要以两核为中心是近二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决不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理论。但是国内保险业务恢复经营23年了,大家仍然不清楚保险的实质是什么,表现为对核保的中心地位不理解、不认同、不会做、做了也做不到位。带着这种理念去指导经营活动,必然是无论怎样重视和投入,却始终无法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我认为这才是各中资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首要问题。
纵观中国保险市场这二十多年的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政企不分,行政领导负责制造成核保不像核保、核赔不像核赔。从1979年到九十年代初,是行政办保险阶段,因为没有市场环境,大家普遍没有市场意识,大都是拿着红头文件去展业,此时的保险公司更像是政府机关。从九十年代初至今,中国保险市场处于局部竞争时期,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市场上只有一家保险公司,认为核保是外国人的东西、在国内没有用的也大有人在。今天,虽然有的公司设置了两核部门,也在大谈核保的重要地位,但是大多只是浮于表面,对于两核的实质不得要领。
可见,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真正缺少的是核保。缺数据归根结底还是缺核保的表现。没有核保,保险企业就没有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没有盈利能力,至于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更是谈不上。
在当前市场化进程加快、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正确的保险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核保中心地位的确立具有非常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确立的前提在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保险经营理念———即以效益为中心。保险企业的经营不真正以效益为中心,核保必然流于形式。
以上所谈并不能涵盖中国保险市场的所有缺陷,但却是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最欠缺的,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当务之急。对于保险经营管理来说,核保是最基本的经营管理手段,数据是做好核保最基础的工具,对这一要义不掌握,就没有真正解决如何做保险的问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WTO带给我们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虚心接受过去的失误,同时正确认识保险经营的要义,中国保险企业才能在未来多元化的市场中立足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 金融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研究下篇文章:[ 金融 ]银保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及发展对策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用户登陆
加载中……
高三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