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金融 ]金融人才同质化影响创新
作者:网络 | 来源:哈师大 郑德杨网站 ☆ 郑德杨 · 小逗丁 欢迎您 | 时间:2009-01-10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浏览次数:1658
会员币:0 |浏览次数:1658
淘宝考试服务: QQ:121719780 手机:139-8703-2104 (淘宝违规考试答案 淘宝入驻商城考试 天猫考试答案) 店铺装修

业务结构与人才结构的矛盾
记者:我们知道,面对存贷利率差空间日益缩小的趋势,很多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开始把发展重心逐步向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中间业务转移。然而各商业银行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相关人才的严重缺乏。是这样吗?
刘杰:银行的人才结构主要是由银行的业务结构决定的,反过来,银行的人才结构又会影响其业务结构。长期以信贷业务为主要发展基础的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培养、造就和积淀了大批以信贷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人才。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行长都是搞信贷出身的。
然而,现在面对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明显感到了人才缺乏的压力,很多银行想开拓发展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品、资金交易、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等各项业务,但人才缺乏或人才质量不高成了他们的“软肋”和“心病”。
建设银行总行最近专门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高层领导大声疾呼缺少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的造成与我国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度,银行选人用人培养人过于功利性,银行内部的绩效文化等都有关系,这些方面不改革和改善,金融人才的培养恐怕很难做到超前和未雨绸缪。
产品同质与人才同质
记者: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金融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没有结合实际所造成的?
刘杰:当然,金融人才也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种同质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一类专业的人才很多甚至太多,而另一类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或太少。比如一般的信贷和会计人才就有些过剩;二是很多人才缺少个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核心人才缺乏对市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眼光,缺少创造性,长期习惯依赖上级指示和文件做工作。
人才同质化现象的后果是金融企业缺少活力,缺少个性,缺少创造性,企业文化缺少差异,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就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人才、与众不同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服务、与众不同的业绩、与众不同的地位。
所以,要改变或改善同质化的状况,必须从变革我国金融企业长期形成的“大一统”文化着手,让企业最大限度地摆脱行政化倾向,帮助员工切实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培训方面既考虑岗位需要,也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培训。
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记者:那么,照您的理解和设想,金融业究竟该从何处着手“获得”急需的人才呢?
刘杰:金融企业的人才从何而来?无非是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为了防止人员“商调”带来的种种弊端,采取了矫枉过正的做法,彻底关掉“商调”这扇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几乎成了多数商业银行惟一的人才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质量实际在下降;如果把大学看作是人才生产的特殊工厂,那么,大学毕业生其实只是“毛坯”和“统货”,要把他们加工成精品和专品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且还有一定的淘汰率;再者,并不是所有企业需要的人才都能由企业自己来培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始考虑开启另外一扇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人才引进大门,直接从市场上招聘所需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企业急需、专业性强、培养周期相对较短、市场价格较清晰、流动性也相对较大等特点。
引进这类人才主要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帮助金融企业在某领域迅速高效打开局面或解决某类比较专业的问题。急需、实用、功利和权利义务考虑得更多一点,而对本企业的忠诚度问题很少考虑或者几乎不考虑。这类人才一般都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
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
记者:您之前一直提到人才的流动性问题,而且您认为引进人才也要具备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什么呢?在现实中,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刘杰:金融人才的流动是由流出和流进两方面构成的,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于不同企业的文化交流,对于人才市场的健康活跃,甚至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所谓合理流动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涵:一定的流动比率、双向或多向流动、遵守行业和市场规则、人才在流动中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等。
然而,现实中金融人才的流动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才流失问题。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才几乎只有流出没有流进,每年都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才往外资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流动,业内人士甚至大呼“我们都成了人家的培训中心了”。
认真研究和思考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业务种类齐全,人才济济,但人才积压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上传统官本位和论资排辈文化的深刻影响,青年人才要想“出头”,往往要“熬年头”,于是不少耐不住“寂寞”的青年人才纷纷选择跳槽,来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眼下除了引进个别“海归”以外,在人才流进的问题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即外资银行的人才不愿意到国有商业银行,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人才也不会轻易流进国有商业银行。“高攀不上”和“瞧不起”两种心态同时存在,于是只能“孤芳自赏”了。
而且,在国有银行中还有一条不成文但普遍存在的规则:永远不许“流出”的马儿再吃回头草,哪怕是匹再好的马,因为这是种“背叛”行为。
其实,人才流动的法则只有一条:需要+规则。只要确实是急需人才,只要流动过程符合行业和市场规则,任何人为或主观的阻拦或拒绝都不会有多大的意义与作用。
当然,就总体而言,上海目前金融人才流动或交流的市场很不成熟,信息不充分,行业和市场规则不清晰,有些人才在流动中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都很不利于金融人才正常合理的流动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 金融 ]金融混业露酣战端倪 保险业须四两拨千斤下篇文章:[ 金融 ]2010年保险业收入将破万亿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用户登陆

加载中……

高三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