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书有用 就 读有用的书 [上大学主题]
会员币:0 |浏览次数:4593
淘宝考试服务: QQ:121719780 手机:139-8703-2104 (淘宝违规考试答案 淘宝入驻商城考试 天猫考试答案) 店铺装修
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苦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有一再创新低,甚至跌破月薪1千。以前的读书无用论,被大学生一度成为天之骄子的情况所击破,但这种新形势下出现的旧命题,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不容忽视。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科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理性
人的概念。理性人,就要进行收益分析,考虑投入产出比。最理性的选择就风险最小化同时收益最大化。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两者有时很难兼备。如果给出一个选择,是要么肯定能拿到一元,要么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拿到十元。那本来已经衣食无忧的人,可能会有更大的可能去冒险,去博取这个十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收益最大化。但每日为生计奔波的人,就会宁可要这个数目少但是固定的一元,也就是说,他的最佳选择是风险最小化。
拿一个贫困县的农民家庭为例,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持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苦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35年是个什么概念?人从20岁开始劳动的话,最青春的年龄的劳动收入全部供大学生了,那55岁后的生活怎么保证?在这35年期间,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的费用哪里来?如果这些事情都不能做,人生还有多少质量可言?可见,风险确实太大。
收益呢?还是以贫困农民家庭为例,如果这个学生不是特别优秀的话,不幸落入那根据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47.1%的话,考虑到在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开始生活的各种房租、饮食、交通等等费用,收益短期内确实没有多少起色。但如果不读书,可能对补贴家用倒是可以立竿见影。
问题就这么产生了,只要承认人们都想过好生活,只要承认人们总是要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这种论调就不足为奇。因为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种结论或者行动时,总要看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如果上大学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那没想法倒是奇怪了。
我们不需要去批判这种想法,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控制教育的成本、改善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更有竞争力;一方面去激活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学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能显示知识价值的工作。如果做到了,那同样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知道,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会做出反应的,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怎么用。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相反,现在的读书无用论,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支付,代价也太高。于是,经过两两对照,农民最终得出了结论:“读书无用”。
一得之言:新“读书无用论”的发生机制
“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有报道称,现在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的弟弟。(《长沙晚报》3月12日)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显然不是。据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以农业、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形态相比,现代经济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人人都得“终生读书”。然而,何以在农村又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人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农民也有自己的理性,认为“读书无用”,自然也是建立在他们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
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指出,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得到够用而付出最少”。小农阶层的生活处于生存的边缘,诚如斯科特所言,“农民家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理性”告诉他们,在一个两难问题面前,他们最终将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不愿冒风险”是农民最大的特征。
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可以肯定,这大大超过了一个贫困农民的生存底线。如果连生存都无法继续,那么,发展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就只能是“天籁之音”了。
而且,不仅如此,现在还得冒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这种风险,更是他们短暂一生中所难以承受的。相比,那些初中毕业就去外面打工的人,则不仅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且,还能使生活有点起色。如果混得好,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有可能比不上有着几年工作经验的初中生。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相反,现在的“读书无用论”,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支付,代价也太高。于是,经过两两对照,农民最终得出了结论:“读书无用”。
不久前,有新闻说南京民工招工站开设大学生窗口,引发了大学生和民工一起找工作是否丢脸的讨论。另有报道,某地研究生争当清洁工。最近的报道则说,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到的起薪接近民工。
大学生和民工一样是人,一起找工作并无丢脸之处。我更不认为我们社会有某种贱业,大学生不应该“屈尊”。不过,另一个问题却不能回避: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或那些起薪和民工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当初是否还应该上大学?面临着这样的就业前景,他们的晚辈还打破头上大学,是否有些非理性?
有人觉得,大学扩招,给更多的人创造了机会,是个进步。这种说法需要认真审视。衡量大学扩招是否是个进步,不是看多少人上了大学,而是看大学教育究竟给多少人带来了机会。如果许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并支付了不少学费,最后拿到的工资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差不多,甚至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坑人吗?
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大学纷纷扩招。不过,这种扩招是和大学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以美国为例。25岁以上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比例,1970年是11%,2000年是24%,到2005年则达到28%。为什么呢?这不仅是大学里的位置多了,更是大学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好处多了。在1970年时,大学毕业生挣的钱未必比一个普通工人高。如今呢?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4年美国大学毕业的人平均年收入为51554美元,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平均工资为28645美元。更何况,有大学文凭的人就业率一直比高中毕业生高得多。不过即使如此,还有经济学家算出账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大学读书期间牺牲的劳动收入,如果用来投入股市,一生所带来的收入,比用来上大学然后拿高薪而获得的一生的附加收入还要高。也就是说,上大学是错误的投资行为。不过,这种算法忽略了奖学金的因素。许多美国人上大学,一半左右的费用靠奖学金支付。把奖学金因素代入计算,上大学无疑是个好的投资。这也是美国大学热的原因。
如今在中国,奖学金少得可怜,大家砸锅卖铁上大学,甚至上完大学就考研,读完硕士读博士,图的是什么?回报是什么?如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起薪低,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审判,说明许多大学提供的教育没有价值。
我希望当今的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们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学教育究竟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什么?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如果等着你的就是一个低薪的工作,那还不如直接去求职。企业不算投入产出会破产,个人也是一样。有人肯定会回击:你这是鼓吹“读书无用论”!不对。我鼓吹的是不读无用的书。谁也不可否认,现在市面上的许多书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盲目地上大学,就像不看产品质量就买东西一样,最后不仅自己上当受骗,而且保护了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大学的效益,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就是其给学生注入的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如果在创造效益上表现得如此之差,大家还不惜工本地缴学费上大学,那就等于让我们国家的经济资源向没有效益甚至赔本的部门流动。这不仅伤害个人,伤害家庭,也伤害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年轻人,到了向劣质的大学教育说“不”的时候了。
结束语
读书无用论绝对是错误的,读书绝对有用!但是,读书不一定要上大学,因为上大学可能没用,因为上大学老师让读的书可能没用。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三个关于就业的思维陷阱下篇文章:燕山大讲堂第32期 李炜光 政府花钱的秘密
- 没有相关文章
加载中……